
比“別人家的孩子”更可怕的是“過來人”
發(fā)布者:edkadmin 瀏覽次數(shù):458次

想必大部分老師也有這樣的童年經(jīng)歷:家長每次說教的時候總是說“別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好,你怎么不像人家學習”。深不知,“別人家的孩子”已經(jīng)為孩子造成了許多不好的影響……
成為不了“別人家的孩子”也做不了真正的自己
家長總拿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,無論父母在說“看看別人家的孩子,再看看你”時是出于憤怒、恨鐵不成鋼的期許或是別的目的和動機,有一點是肯定的:
孩子聽到時,會感受到三種信息:
安全感喪失,因為父母更關注別人家的孩子
自己的狀態(tài)不被父母接受,成為別人才是好的
父母對自己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
這些信息在孩子的腦中疊加起來,會使他本來有機會按自己的特長發(fā)展,卻因父母的要求而被迫朝另一個方向較勁。
比如一個很有繪畫天賦且熱衷畫畫的孩子,連美術老師都說他“有潛質(zhì),若用心引導必可成器”。然而,固執(zhí)的父母卻總以愛因斯坦、茅盾輔以鄰居家埋頭苦讀詩書、算術的孩子作為榜樣,時不時地訓斥“看看人家考的,再看看你?”……
他在這樣的榜樣和否定面前一天天長大,令父母遺憾的是,他沒有成為科學家和學者,也沒有成為畫家,而只是一個糾結、自卑的男人。這樣的結果有其既定的成因,因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,若按父母所要求的,拼命地成為別人,就會對不起那個期望成為藝術家的真實的自己——兩個自我始終在沖突。最終,自己的理想無法實現(xiàn),“別人”的成功也無法復制。
無窮盡的挫敗感學不會自信和自愛
喜歡拿別人家的孩子與自己的孩子做比較的父母,總是能一眼洞察別人家孩子的優(yōu)點,對自家孩子的長處視而不見。
他們總是不遺余力地去夸贊別人家孩子的優(yōu)秀,熱衷用消極、批評的方式激發(fā)孩子的斗志,而等孩子終于趕上父母常掛在嘴邊的那個“優(yōu)秀的孩子”時,另一個“更優(yōu)秀的孩子”又出現(xiàn)了。在孩子看來,他始終無法超越別人,也無法得到父母真心的肯定,長此以往,表面上孩子某些方面的成績確實進步了,可在他心里的挫敗感卻越來越根深蒂固。
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,孩子看不到自己的優(yōu)勢,總習慣用自己的短處與別人的長處比較,無法悅納自己。通常不接納自己的人,也不可能真正接納別人,這對孩子長大后的交際、處事能力都將造成不可逆的影響。
從今開始承認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
一位專家曾經(jīng)談到這樣一個奇怪的現(xiàn)象。他說一次幾十個中國與外國的孩子一起進行某項測驗,讓孩子分別拿測驗后的分數(shù)回家給各自的父母看,結果中國的父母看了孩子的成績后,有80%表示不滿意,而外國的父母則有80%表示滿意。而實際上,外國孩子的成績還不如中國孩子。這件事情說明中國的父母習慣用挑剔的眼光來看待孩子,看待別人和世界。而外國父母則習慣用欣賞的眼光看待自己、孩子和世界。
所以,父母們要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孩子,并教會孩子去發(fā)現(xiàn)別人的長處,真誠贊賞他人。
很多父母望子成龍的心太過迫切,他們似乎容忍不了孩子的暫時落后與普通的成績,往往把自己急躁的心情強加在孩子身上,但這樣做常常會適得其反。
所以,學會欣賞自己的孩子吧。